宜兴房产超市网 > 资讯 > 本地楼市 > 权威发布!宜兴“十四五”规划来了!
输入您的找房需求,立刻找到适合您的房源
房源类型: 新房
期望区域: 不限
期望户型: 不限
购房预算: 不限
购房面积: 不限
手机号码:
立即
找房

权威发布!宜兴“十四五”规划来了!

宜兴楼市情报2021年02月19日 13:12   
报名看房
[导读]中共宜兴市委关于制定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宜兴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
中共宜兴市委关于制定
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宜兴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宜兴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无锡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宜兴实际,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宜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显著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宜兴发展历程中充满挑战、砥砺奋进、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无锡市委决策部署,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宜兴、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实干,奋发有为推进各项事业,“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强富美高”新宜兴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强”的基础更扎实。克服企业金融风险、产业转型调整等挑战,坚定不移走产业强市之路,经济运行实现逆转、站上新的历史高位,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形成“三个一批”滚动态势,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新旧动能转换迈出坚实步伐,规上工业企业数、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9.4%、31.8%、24.5%,2020年GDP预计达1841亿元,提前两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百姓富”的成果更丰厚。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7.9%,高于GDP增速;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探索,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任务提前完成;锡宜一体化进程加速,宜马快速通道、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开工建设,低保、特困、孤儿养育、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与无锡大市实现统一;教育布点规划、医疗体系建设、文化强市建设等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稳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更强、获得感更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成果,宜兴率先进入低风险地区。“环境美”的底色更亮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完善,东氿新城功能品质持续提升,宜城、丁蜀“一城双核”发展格局更加清晰,新城开发与老城改造同步实施,城市建设与农村环境提升同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治水、治气、治固废成效显著,“控源截污”工程初步实现水源地上游、太湖一级保护区、城乡黑臭水体等区域全覆盖,困扰宜兴多年的生活垃圾出路问题得到解决,“十三五”期间各项环境质量考核指标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稳步向好,美丽宜兴建设持续深化,基本建成全省生态保护引领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内涵更彰显。全国文明城市首创即成,城乡长效管理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形成示范、创出“宜兴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平安宜兴、法治宜兴建设成效显著,宜兴始终位居全省最安全、最和谐地区之列。同时,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为各项事业提供了坚强保证。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充分彰显了宜兴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了全市上下勤劳智慧、务实有为的优良品质,勇于担当、团结奋进的时代风貌。全市各级必须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众志成城再奋斗、敢闯敢试开新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2、“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面临的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带来巨大变量。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展开。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新的重大使命: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这是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总纲领、总命题、总要求,是我们谋划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引和根本行动遵循。总的来看,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市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同时问题仍然突出,产业转型升级还没有实现质变,尚未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动能还没有大量催生,尚未跟上先进地区步伐、转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重点领域改革、融入区域一体发展任务仍然艰巨;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生态环保、农业农村、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综上所述,“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宜兴发展特别重要、极端关键、十分紧迫的一个转折期,是宜兴机遇叠加、优势彰显、跨越赶超的历史窗口期,更是宜兴负重前行、不容有失、突破质变的战略突围期。全市各级要着眼“两个大局”,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环境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准确把握宜兴发展的艰巨使命、繁重任务,保持坚强战略定力,用好宝贵时间窗口,奋发有为办好自己的事,创出火红年代、干出非凡业绩,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到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到二〇三五年宜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全国一流、令人向往的科技创新之城、现代产业之城、生态宜居之城、文明幸福之城,“强富美高”新宜兴展现现代化新图景。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水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全省前列,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和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锡宜一体化达到较高水平;基本实现民生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生产总值之比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均衡度保持领先,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医疗卫生现代化,城市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平安宜兴建设达到新水平;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好转,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成为美丽江苏、美丽无锡建设的示范样板;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更高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达到新高度,社会诚信体系全面建立,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宜兴充分彰显。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战略路径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强富美高”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总纲领、总命题、总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面向全国、融入全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彰显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到2025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更高层次全面开放格局加快形成,城乡融合程度显著提高,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美丽宜兴”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治理效能有效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等供给水平全面增强,本质安全基础明显夯实,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增幅总体优于无锡大市平均水平、成为无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坚强一翼,形成更多突破性标志性成果,巩固提升在全国百强县中的发展地位,勇做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先行军、“强富美高”建设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领跑者。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率、规上工业亩均税收明显提升。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研发投入占比达到无锡平均。深入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主导、未来产业为新动能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新改善。大力实施民生共建共享战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优质均衡、覆盖全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现代教育体系、卫生健康体系、养老服务体系、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不断强化,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质性成果,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同步改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
  ——美丽宜兴建设展现新面貌。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更为健全,生态产品绿色供给水平稳步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更加顺畅,基本建成长三角最美生活“后花园”、重要旅游目的地。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国文明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传统文化、陶瓷文化、科教文化、乡贤文化等优势更为显化,文旅融合、数字文化产业等深入发展,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凝聚力显著增强,“中国陶都”影响力持续扩大。
  ——深化改革开放形成新格局。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同类城市前列,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牵引作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宜兴业”品牌打响,营商环境指数位居全省前列。高水平全面开放格局进一步确立,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锡宜一体化等区域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宁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苏浙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部分确立。
  ——社会治理效能达到新水平。法治宜兴、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平安宜兴建设不断深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路径。一是在发展目标上,打造好“两个中心城市”。即,宁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和苏浙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进一步拉高标杆,做厚产业基础、做强城市能级、做精特色优势,在接受更大能级城市辐射、实现更高层次区域竞合的同时,更好集聚资源要素、协同区域发展,真正变区域地理中心为功能轴心。二是在发展任务上,构建好“两个体系”。即,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把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结合起来、统筹起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既依靠科技创新,直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走向高端化、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又导入附加值高、爆发性强的科创项目,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推动产业结构根本性重构和发展动能根本性转换,打造符合宜兴实际、具有引领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在发展资源上,转化好“两个优势”。即,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把生态作为最独特的核心优势,加大保护力度,彰显美丽品牌,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源、经济发展资源、城市发展资源,争创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把人文资源作为最深厚的软实力,推动独一无二、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更为直观地显化到文化产业发展上;进一步用好乡贤资源,为宜兴发展牵线搭桥、贡献出力,加快把特色潜力转化为优势、奠定为胜势。四是在发展依托上,夯实好“两个基础”。即,农业农村和民生保障。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以城乡融合撬动乡村振兴,进一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确保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夯实共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坚实基础。
  三、强化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大引擎
  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宜兴跨越赶超的战略支撑,抢抓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机遇,建立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成为区域人才高地、创新高地。
  7、积极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充分发挥与宁杭生态经济带空间交汇、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机遇叠加优势,立足宜兴全域推动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全面形成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创新效应加速显现的新格局。按照“带状规划、点状实施,聚焦带内、带外联动”的思路,规划布局宜兴科创带建设,推动经开区、环科园、宜城街道、丁蜀镇、新庄街道等重点园区和城区板块,打造功能完备、独具特色、活力迸发、支撑全局的宜兴科创新城,成为宜兴科创带建设的核心区;推动周铁镇、万石镇等锡宜协同发展区板块发挥“桥头堡”优势,打造锡宜协同科技创新的核心区;推动其他乡镇板块因地制宜、各展所长,成为科创带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有力支撑极。坚持科产城人相融合的方向,以活力涌现的创新生态、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底蕴深厚的人文生态为支撑,争取更多国家重大技术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专项落户,加快建成国家水环境技术与装备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重大载体,推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建强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和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显著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
  8、推动创新企业集群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转化科技成果、实施科创项目,初步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企业上市的科技创新链条。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产业链等创新资源,建设产业创新联合体。建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创平台,实施创新型企业“雁阵”计划,加大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引育力度,推动创新型企业集群化发展。聚焦重点产业、关键环节,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突破一批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
  9、激发创新人才活力动力。优化实施“陶都英才”计划,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全过程机制,优化安居、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和保障政策,进一步加大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乡土人才、大学生引进培养力度,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区域性人才高地。实施“双招双引”联动机制,推进以产聚才、研发机构聚才,集聚更多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完善乡贤常态化联系机制,分领域、分产业建立乡贤人才资源库,打造“乡贤人才集聚”工程。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注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1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持续深化科研项目评审改革,实行“揭榜挂帅”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建立“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平台,构建重大科研成果全链条转化机制。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优化企业上市全过程培育帮扶机制,推动更多企业上市发展。加强知识产权应用保护,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
  四、深化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构建以电线电缆、节能环保等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集成电路、新能源、生命科学、生态文旅等新兴产业为主导,氢能源、5G、物联网、北斗等未来产业为新动能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高地。
  11、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深化“造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实施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分产业开展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提升。搭建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构建市场多元、协作配套的供应链体系。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全国500强企业,打造一批“单打冠军”“隐形冠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的地标性产业高地,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推动电线电缆产业全面优存量、提质量,打造全国电线电缆智能制造、资源配置中心;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拓展领域、攀升价值链,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集群;推动工业陶瓷产业高端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打造全国非金属材料产业高地。
  12、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五年倍增计划,健全完善重大项目建设体制机制,大力引育龙头型、旗舰型、科创型项目,集聚资源力量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积极拉长材料产业链条,拓展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领域,打造无锡集成电路产业重要基地;推动光伏产业加快构建完整产业链,打造长三角光伏产业重点集群;推动生命科学产业对接领军企业、布局重大项目,打造集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制造、康养旅游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带。加快通航产业园区建设,推动通航产业崛起成势。聚焦产业科技前沿,积极布局氢能源、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北斗等未来产业,抢先培育一批新产业新经济新模式。
  13、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建强市大数据中心、深化数据集成运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积极招引国内外总部企业,鼓励大规模制造企业向总部化转型。加快发展枢纽经济,发展现代物流、跨境电商、冷链运输等枢纽经济产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旅游休闲、文体教育、家政服务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以新供给引领新消费。
  14、推动旅游业加速爆发。坚持规划引领、全域推进,推动旅游业成为产业强市支撑极。在南部山区,完善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体制机制,建成宜兴国际旅游度假区、雅达健康生态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积极创建省级云湖旅游度假区,实施善卷、竹海、云湖等景区提升工程,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江南山区高端旅游业态;在东部渎区,依托大拈花湾等项目,促进锡宜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太湖最美湾区、一流水乡旅游;在中心城区,对城区进行旅游化功能改造、特色化风貌塑造,完善城市休闲功能,丰富夜间旅游产品供给,打造城区即景区的旅游业态;在平原圩区,因地制宜推动农业、生态、文化、休闲等要素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全域旅游业态。
  15、优化产业发展形态质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实施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推动差别化措施落地落实,依法依规倒逼落后产能加速退出。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开展工业集中区提质增效行动,大力盘活闲置厂房、整治低效用地,推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向效益高、质量好的项目、企业、产业集聚。大力推动重点园区向科技型、生态型、开放型转型提升,加快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建筑形态、配套设施,更好承载高端资源要素。
  五、积极扩大内需,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健全供给与需求相互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长效机制,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16、加快畅通经济循环。找准宜兴的坐标定位和比较优势,更好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畅通产业循环,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打通各类生产要素的流通路径,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有效衔接。畅通流通循环,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形成商品和资源有效集散、高效配置、价值增值、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畅通消费循环,积极培育平台型市场企业,推动从有形市场为主向线上线下市场融合为主转变。畅通区域循环,主动承接中心城市产业溢出,加强对外产业合作,实现与省内循环、长三角循环、国内循环、国际循环的有效衔接。
  17、全面释放消费潜力。把握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加快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各类创新,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发展无接触式交易服务,培育在线消费、体验消费、信息消费等消费新热点。积极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推动智慧商圈、特色街区建设,丰富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模式,形成若干主题鲜明商业地标和体验中心,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全面优化消费环境,打造消费者放心城市。
  18、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谋划一批“两新一重”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公共卫生、健康养老、生态环保、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方面短板,着力扩大新兴产业、技术改造、科研设施投资。创新政府投融资方式,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型增长机制。健全完善重大项目建设体制机制,促进各项要素配置向重大优质项目倾斜,发挥重大项目的牵引带动作用。
  六、坚定不移改革开放、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活力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
  19、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深化丁蜀镇、官林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构建“集中高效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基层政府治理架构。稳步推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和开发园区规范化管理。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推进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强化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功能。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国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高效运行;按照“公益类、功能类、竞争类”的分类,对国企进行分类管理、评价和考核,推动国企进一步明确主责主业、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债务化解,不断增强盈利能力、投融资能力、抗风险能力。
  20、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响“宜兴业”品牌,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城市。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一件事”、一网通办等改革,优化项目容缺审批、全程代办机制,提升市场主体、群众办事创业便利度。深化政务公开,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窗口”,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提升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大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21、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市行动方案,重点实施深耕上海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主动融入南京、杭州都市圈,深度参与“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打造长三角生态经济示范区。以锡宜一体化为先导,加快推进宜马快速通道、锡宜城际轨道S2线、盐泰锡常宜铁路、锡宜高速改扩建、丁蜀通用机场、锡溧漕河航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铁水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推进锡宜产业融合、创新协同以及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一体化。
  2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聚焦商事、投资、贸易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制度性开放。深度对接上海、浙江、省内自贸区建设,提高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完善开发园区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与先进园区共建平台载体,全面提升开发园区能级水平。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升级,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水平。推动对外贸易向技术密集型货物贸易、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转变。加大跨境电商龙头平台企业引进力度,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建设宜兴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平台载体,做大进出口规模总量。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鼓励企业积极扩大对外投资、参与境外并购,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走出去”。
  七、推进美丽宜兴建设,持续显化和放大生态宜居优势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优化空间布局为基础,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支撑,以建设美丽宜居城市、美丽田园乡村为抓手,打造长三角最佳生态宜居城、最美生活“后花园”。
  23、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对接国家、省市重大战略规划,构建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纲领、各类专项规划为支撑、详细规划为实施操作依据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优化“一圈三带”空间布局,完善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发展的城乡一体空间布局,构筑产业、城市、生态、文化良性互动发展战略构架。优化各板块主体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形成东部科创带、北部产业带、西部农业带、南部旅游带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布局,实现融合发展、错位竞争。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对自然保护地、重要水源地、文物等实行特殊保护制度,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定期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强化规划执行刚性;研究探索产业用地保障线、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战略“留白”用地控制线划定,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24、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围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太湖治理。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涵养区建设,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确保饮用水安全可靠;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实施控源截污工程,落实“河湖长制”“点位长制”“断面长制”,确保水质稳定达标;深入推进太湖治理,实施竺山圩退圩还湖工程,积极融入环太湖生态圈建设,为建设世界级生态湖区作出宜兴贡献。持续打响蓝天保卫战,推进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治理,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始终确保空气质量“双达标”。全面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预防、调查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修复,确保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建立覆盖垃圾分类化收集、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全流程的固废处置体系。支持企业开展能源梯级利用、废水循环使用、固废综合利用。
  25、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开展绿色企业培育行动,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循环化改造,加快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政策体系,完善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与强度“双控”机制。完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提高绿色产品供给水平,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引导全社会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参与建设长三角生态产品交易中心。
  26、打造美丽宜居城市。深化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提升东氿新城品质,启动高铁新城建设,加强丁蜀城区特色化建设,加快推进旧城更新步伐,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更加注重增强城市的科技创新功能、要素集聚功能、枢纽经济功能,大力发展现代城市经济。加快畅通对外交通大动脉,完善市内快速路网、公交快行系统,基本建成“内畅外达、运行高效、宜居宜游”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百年大计理念和中心城市要求,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按照人口结构规模、流动规律和消费升级趋势,优化提升多层次公共服务配置体系,构建城市幸福生活服务圈。深入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统筹抓好生产安全、城市安全、公共安全,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27、建设美丽田园乡村。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大力改善村容村貌、田容田貌、宅容宅貌、塘容塘貌,持续净化、绿化、美化村庄环境。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污水革命,健全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按照农村房屋建筑风貌管控要求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标准,有序推动规划发展村庄农房建设,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精品村创建活动,打造山区风情、水乡风韵、渎区风光等美丽乡村示范带。
  八、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提升宜兴文化软实力竞争力
  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打造更具引领力、凝聚力、影响力的文化强市。
  28、加强先进文化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持续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构建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完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持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增强网络治理能力。探索社科学术研究与交流新机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品牌工程。
  29、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文明城市常态长效管理,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关爱礼遇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文明新风尚。持续推进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观赛等专项行动。
  30、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推动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高水平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全民阅读体系,建设更优品质、更高层次的书香城市示范市,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数字资源覆盖各类终端。拓展公共文化多元供给,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实施文化精品工程,聚焦时代主题,以人民为中心,创作一批体现宜兴特色,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公共体育服务提档升级,开展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
  31、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深入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陶都、书画之乡等地域文化品牌建设,传承弘扬陶瓷文化、紫砂文化、书画文化、茶禅文化、名人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行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扩大文化交流,持续办好陶文化节、素博会、梁祝戏剧节等活动,打响更多宜兴特色精品文化品牌,对外传播宜兴文化标识和城市形象。推进紫砂陶工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茶制作技艺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均陶制作工艺、锡剧、江南丝弦、手工刻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态传承。保护性修缮和利用古镇老街、历史遗迹、名人故居,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景点。
  32、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精准修订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加大优质文化项目、企业引育力度,加强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实现翻番。大力发展紫砂文化产业,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独特竞争力的民营品牌。完善文商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创新文旅产品和开发模式,打响“陶式生活”“云游宜兴”等品牌。推动文化与数字、城市、科技、金融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打造长三角文化建设特色区。
  九、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树牢“乡村振兴就是宜兴振兴”理念,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33、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规范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高质量构建优质高效、绿色安全、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从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向科研、生产、加工、贸易、休闲、旅游等全产业链拓展,实施高精尖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智慧农业科技引领工程,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学规划西部农业带建设,推进“百企建百园”工程,做大做强各类农业主体载体,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完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覆盖率,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
  34、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集聚提升一批,城郊融合一批,特色保护一批,搬迁撤并一批。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促进“路、水、电、气”向农村延伸,持续巩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成果,实施“光网乡村”工程,健全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和配送网络体系,推动行政村公交线路全覆盖,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健全多功能农村便民公共服务平台。
  35、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为总抓手,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鼓励盘活农村低效土地、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有序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城乡统一的基准地价体系、合理公平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健全平台载体,加大对涉农初创企业、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依托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各类特色小镇、重大文旅项目等载体,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推动产业有机融合、协同发展。探索开展出让、租赁、买卖等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方式,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衔接,促进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资源在城乡均衡配置。
  36、加快强村富民步伐。坚持集中资源、示范带动,大力培育乡村振兴典型示范村。多渠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用好生态补偿、项目奖补等手段,巩固提升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成果。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文旅、休闲农业、健康养老、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开发,完善农村闲置农房与宅基地有效利用政策,扩大涉农金融业务的范围和规模。健全农民创业优惠政策,发展农业保险,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积极搭建用工就业平台,多渠道保障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困难群体精准帮扶,有效发挥深度救助、社会帮扶等作用,逐步建立财政收入增长与农民社会保障相适应的转移支付机制。
  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统筹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7、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培育壮大新业态灵活就业机制,提高就业供给质量;完善重点群体就业保障体系,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大力优化创业生态,健全普惠、灵活、包容的创业政策,推动创业向大众化、发展型、全领域转变。推动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优化技能晋升与成长激励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促进劳动者提升素质、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落实和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38、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持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孤儿养育、残疾人生活补贴保障标准适度增长,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各类保障标准与无锡大市全面接轨。继续调优特困家庭深度救助、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疗补助等政策,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公益、优抚安置等制度,切实筑牢民生底线。建成城乡统一的居民医保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鼓励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范围,稳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优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合法权益。加快发展以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为重点的补充保障。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完善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体系。
  39、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及幼儿园布点规划,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扩大教育开放合作,大力招引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进教育集团化、教师县管校聘和薪酬制度等改革,促进科教结合、体教融合、文教结合,优化教育供给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创新大中小幼德育建设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完善职业教育、技工教育体系,创建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打造“互联网+教育”生态,完善终身学习机制,建设学习型社会。
  40、推进健康宜兴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高水平市级医疗中心和妇幼保健院,推进区域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更好发挥社区(村)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家庭医生功能。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大公立医院运转财政保障力度,推进药品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创新医卫人才培育机制,深入实施办名院、建名科、增名医“三名”战略。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多元化投入医疗卫生建设,提升智慧医疗服务水平。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建设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医防融合,推进全民健身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推动体育、康养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41、优化养老服务和人口结构。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推行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发展智慧养老、康养联合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进适老化改造,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大力吸引集聚高素质人才、年轻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人口素质。
  十一、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宜兴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4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数字化、现代化科技手段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形成统一指挥、协调各方的“城市大脑”。探索推进“1+4”基层治理模式,深化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社会治理机制,建设社会治理大数据共享应用平台,打造新时代智能化网格化治理“宜兴样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强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43、提升依法治市水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宜兴、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努力创成“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严格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和执行,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法治宣传教育体系。推动党员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升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44、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安全领导机制,健全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加强粮食储备和应急保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健全债务管控机制,合理压降政府性债务规模。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非法金融活动风险专项行动,持续整治“套路贷”等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45、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健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健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气象、水文、地质等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识别、预警预报、精准治理水平。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第三方等多方联动的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新一代“雪亮工程”建设应用,加强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安全。
  十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十四五”规划,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46、完善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强化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加强和改进党委对经济社会重大事项的综合协调,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47、加强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健全“五突出五强化”选人用人制度体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着力推进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特别是年轻干部的“七种能力”,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三项机制”作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实施基层党建新一轮规划,选好用好管好带头人,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48、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纵健全责任落实体系,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推动化风成俗、成为习惯。加强和改进巡察工作,发挥震慑、遏制、治本作用。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决查处重点行业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扎紧扎牢制度笼子,堵塞廉政风险漏洞,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党纪国法等教育,推进廉洁文化建设,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49、最大限度团结凝聚发展合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围绕中心依法履职,健全对“一府两院”的有效监督。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打响“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宜兴品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优势和作用,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做好对台、对港澳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全国双拥模范城为新起点,提升军地双向支持成效,做好优属优待优抚工作,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动宜兴双拥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50、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议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从实际出发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各项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动态调整修订和监督考核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督促检查,加强考核问责,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来源:宜兴发布


编辑推荐:

律师声明:凡注明"来源:非房产超市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或网友原创,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注明"来源:房产超市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产超市网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刊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网。联系方式:83671655。
分享到:
爱看排行榜
  • 近期发布
  • 热门资讯
  • 编辑推荐
热门问答

猜您喜欢

1/1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发布的所有信息、资料、图表等仅供参考使用,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网站内所有内容亦不表明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参考和借鉴。购房者依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资料及图表进行房屋交易等造成的任何后果与本网站无关;本页面所提到房屋面积如无特别标示,均指建筑面积。本网站资源部分来源于网友上传分享或公开网络,相应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利,请您通过以下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据及说明,本网站会尽快采取相应措施。联系电话:15006159333。

看房专车
马上联系您安排看房!